前天受邀參加日本大學生來台交流的成果發表會,除了學界、也有在台日商與會。同學們很努力,不過大概是因為規定用英文,有許多部分沒辦法講的太清楚,但從中我有幾點觀察:
- 一個日本同學說,他和室友聊天時,室友問他對安倍首相有什麼看法,他當場傻在那裡。因為他對日本政治、文化和歷史並不了解,過去只把這些當成是學習考試的一個科目,要他講述自己的看法時,便一句話也說不出來。他很感嘆,經過交流,才發現自己對自身文化完全不熟悉,而在了解別人以前,必須先了解自己。
- 另外一個日本同學作水產品通路市場調查,比較台灣和日本的異同。他的結論是:台灣和日本同樣是島嶼,所以以海產為主,但台灣人喜歡吃火鍋,所以魚丸類產品比較多。但日本是群島,北海道、本州太平洋側、本州瀨戶內海側、本州日本海側、四國瀨戶內海側、四國太平洋側、還有九州,即使現代冷凍流通降低地域差異,但各地常見種類和食用文化還是有很大不同。上面提到的魚漿製品是九州特色,台灣東北部漁獲和九州也很相近。對自己國家的地域差異如此陌生,便很難看出日本和台灣間更深層的共通點:有哪些常見種類,是因為早就捕撈過度,而從其他國家進口類似物種替代來滿足市場需求?
- 與會的日本商界人士一再強調在地化的重要性,為了打入當地市場,必須作非常多功課。最簡單的例子當然是食品,台灣人吃什麼?怎麼吃?我要怎樣調整配方、才能迎合當地口味?
- 而台灣這邊,稍微年輕一輩、或是家中沒有經歷那個年代的人習慣將日本視為一個整體,而忽略地域差異。但對於某些台灣人來說,日本才是回不去的故鄉(所以有了這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