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昨天是九一記者節,如果對八二三砲戰稍稍熟悉的人,大概知道今天是沱江號奮力完成「閃電計畫」運補作業的料羅灣海戰。
不過,這也是台灣新聞史上記者傷亡最慘重的事件。國防部安排的中外記者採訪團,在左營一同搭船,有八名中外記者至料羅灣下錨後,換乘海陸的兩棲登陸車LVT準備一同搶灘。
結果LVT半路熄火,又無法排水,便開始沉沒,八名記者只有兩人獲救,台灣新生報徐摶九、徵信新聞魏晉孚、中華日報吳旭、攝影新聞傅資生、日本讀賣新聞安田延之,以及南韓韓國時報崔秉宇六人殉職。
中華日報的吳旭,是我外婆的么弟。
中華日報是他少尉新聞官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,也是他到職後第一次跑採訪。我後來才知道,本來不該是他去的,是他去和其他人換班。結果LVT超載,救生衣不夠,他仗著自己年輕,把救生衣給了別人。
過了四十多年後,吳家人(也就是我外婆)才重返料羅灣。至於為什麼會拖這麼久,從來沒人問過。我的經驗是:不願意提的事情,通常才是真正關鍵。直到我讀到中華日報資深記者的回憶,才恍然大悟—
在我舅公喪生後,對岸傳來心戰喊話,說吳旭已生還,在同胞陪同下遊覽祖國風光。我外婆的大姊甚至因而阻止中華日報為他辦公祭,無非是抱著一絲希望。雖然不能光明正大的講,但還是希望小弟在某處活的好好的。
MH370的家屬,也有不少人抱著這樣的想法。對其他人來說,這只是歷史的嘆息,但我看著家人帶著傷痛過了一輩子。
我想,這塊土地上,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歷史記憶,也一定有更多不願提起的傷痛,或許多一點尊重和包容,就能夠走下去。
這篇就當作是寫給未曾蒙面的舅公吧。